高效的一堂语文课必须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还要有独特创新的教学意识。以前的教师一直处于主体位置,学生如一潭死水。如教学由“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满堂悟”等,特别是乡村小学,形式更为严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让课堂成为充满激情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全部动起来,使课堂活力四射。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目的。以“三重”展开浅析。
重视自身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把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课程的时候,预先将教室精心布置:黑板周围贴着各种姿态的猫,有的懒洋洋地躺着,有的玩耍嬉戏,有的跳着优美的舞姿。
课程一开始,播放《猫的纪录片》,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导:同学们你们想见见老舍先生的猫吗:“想和猫咪做朋友吗?咱们一起去老舍先生家看看吧。”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并找出作者见到猫时的不同画面,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观看课件,让同学们把自己看成画中人,看成是作者,自由畅想,体会这种欢快喜悦之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深刻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重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在课文中划线、标记、解疑。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摆一摆——用文具作船队,体会“一字摆开”、“头尾掉转”、“两边受箭”的妙处。画一画——画战争形式图,确定曹吴两边对垒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导着学生理解“顺风顺水”;演一演,扮演鲁肃向周瑜汇报诸葛亮借箭经过,起到了发展语言和训练思维的作用;看一看——看录像,耳闻目睹,加深印象,帮助理解重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处于一种活跃状态,让课堂充满活力。
重视与人交流
学习需要刻苦钻研,个人独立思考,也需要志趣相同的人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进行交流,把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极为有效。如:在讨论后,提一些及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其回答,谈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如:“你好聪明,只要多努力,一定会学得更好”、“你真会动脑”、“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想不到你观察得这么仔细,掌声鼓励。”等等,让他们的心灵见到阳光,找回自信。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作全面总结。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充分张扬,找到学习的动力。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达到了高效性。
总之,知识“跃动”起来,学生“灵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去撞击问题,努力寻求答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