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付尊
从食品消毒灭菌到轮胎预硫化,从污水处理到材料改性,从加速器到安检仪,从放射诊疗到工业检测。这些都是核技术应用的领域。记者近期在广东、北京等地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当前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未来有望达到万亿元规模。但另一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技术应用很多领域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关标准、指引都是空白,导致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足。
而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市场除放射性同位素等少数领域外,外资占据了相当部分中高端市场,国内主要靠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科研成果的积累,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状态,难于形成规模与产业化发展。
需求增长刺激产业“神经”
埋在墙壁里的普通电缆,如果换成新材料制成的电缆且经过电子加速器辐照后就可以成为耐高温、耐老化和无卤阻燃性能的特种电缆,寿命和安全性将大幅提升;新生产的饮料瓶子,用电子加速器辐照一下,就可以杀灭细菌,比之前使用消毒水杀菌、清洗要节省大量水资源;一些半导体芯片,也可以通过辐照提升性能.中。核核技术公司总经理张剑锋向记者介绍说,核技术应用就是利用核的一些反应或效应开展工作,从全球范围看,它已成为推进各国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果说核能是核领域的重工业,那么核技术应用就是核领域的轻工业,这应该是两个齐头并进的轮子。”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范国民说。
业界普遍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技术应用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开启万亿市场。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核技术应用在材料改性、无损检测、环境保护、食品与公共安全、仪器仪表、核医学等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大门开启门槛仍存
然而,万亿市场大门开启之后,门槛仍存。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也存在一些障碍有待消除。一是我国核技术产业缺少整体规划,相关领域的行业标准匮乏导致引领作用不足;二是核技术产业的市场主体仍有待进一步培育;三是公众对涉核项目认知度不高。
由于涉及核安全问题,核技术应用具有鲜明的政策依赖效应。张剑锋说:“国家是否认可、是否扶持,对于核技术而言至关重要”,以目前开展较好的材料改性领域而言,就有多个相关部门采取了颁布辐照交联线缆产品标准、将高分子新材料列为化工新材料发展重点领域、出台文件鼓励加速器及其辐照应用技术开发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效果。
多措并举消除增长门槛
一面是广阔前景,一面是现实门槛,业界人士和专家建议认为,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障碍,推动这一新兴领域蓬勃发展。
一是及早制定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建议相关机构尽快对各类国内外相对成熟的核技术应用领域进行梳理,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制定符合国情、利于技术革新的标准,推动并引领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核技术应用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通过实施混合所有制、推动科研机构体制创新等途径,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我国核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三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通过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减少和消除公众存在的核恐惧和阴影。有专家建议,当前我国各地普遍缺乏对核技术应用的系统科普知识宣传,包括对辐射技术在食品保鲜保藏等方面的应用,很多人还是存在顾虑,这些都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加强对核技术应用认知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