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庆前后全国22城集中祭出楼市调控政策以来,近期不时有媒体报道楼市调控“初见成效”消息。
就时间而言,出台调控政策一个月还不到,无论是一手房市场抑或二手房市场,无论是刚性需求买卖双方抑或投资投机炒房客急刹车观望,都是基于趋利避害本能的短时条件反射。下一步,他们到底是继续歇脚看风下去呢,还是理性出手收手,尚有待继续观察。
楼市调控成败的检验标准到底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就是一句话,回归常识和事实。我所谓常识有两层意思,其一,住房根本属性乃居住品而非投资品;其二,商品房既然是商品,楼市就要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规律支配。
所谓事实是说楼市现状与常识吻合,换言之,无论何时调控、如何调控,假若楼市不能拨乱反正回归常识和事实理性,就不能说“初见成效”甚或取得成效。
长期以来,不少的地方楼市严重偏离居住本质属性,投资属性被人为放大成为投机品乃不争事实。无论是过去国人耳熟能详的温州炒房团,抑或现下少数人贷款炒房拥有多套房,多数“蚁族”买不起房;一边大量空置房没人住,一边不少人没房住,可以说,都是过度放大投资属性导致的恶果。
就数据看,这厢,2015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71853万平方米,按照中国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空置”住房可供近2.4亿人口居住,宏观上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另厢,不少城市房价疯涨如脱缰野马,完全颠覆了市场规律和社会理性。
目下,各界反思楼市至少已形成两个共识,一则,中国楼市最大沉疴在于,房子已越来越脱离居住功能而成为投资投机工具。真正有效去除楼市泡沫的方式,是让投资投机客无法产生效益,泡沫才有可能破灭。再则,仅靠双限之类行政“组合拳”,解决不了楼市积重难返的痼疾。这便是国人至今走不出的“10年出台43个调控政策房价上涨10倍”的调控尴尬和“愈涨愈调愈调愈涨”的不爽记忆。目前房地产税法正在起草过程之中。
作如是观,尽管断言夸口楼市调控“初见成效”还为时过早了,但大家更有理由相信,这一天是不会太远的。